受訪者: 拉脫維亞回港交流生 鍾家誠 (David)

AFS全球有60間分會,交流國家選擇眾多,近年也愈來愈多交流生對較陌生的國家感興趣。就像這次故事的主角David,他在讀完中四後決定出國交流一年,最後選的就是當年香港只有一個名額的拉脫維亞,因為這樣他就不會只待在香港人的圈子,而無法接觸更多新事物。抱持這樣成熟的想法,David在交流期間也的確做出了很多新嘗試,從而蛻變成一名更外向、善於溝通的中學生,也因為找到自己的興趣及專長,回港後更有動力讀書,對未來路向的想法也更清晰。

住在音樂世家

「我的接待家庭可以說是一個音樂世家。我的弟弟彈鋼琴,程度在拉脫維亞是數一數二。哥哥則是練管弦樂器的。」每天都聽到家人彈琴、吹笛,長達三至四小時,還會一起出去聽交響樂音樂會,對David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。幸好,他本身也對音樂有興趣,會鋼琴,因此也能融入當地的家庭生活。

David說,當地人很重視家庭。像他的接待家庭,大家也有一個協議,就是每個月一定要留出兩天時間一起外岀遊玩,通常是去登山或是博物館。而聊到交流期間最特別的家庭活動,David則說是溜冰,還有在六月時一起度過一個拉脫維亞的傳統節日。「我們去了一個營地,有一個營火會,到了半夜,全部人要脫去衣服,到湖裡去游泳一會,說這樣就會得到祝福。」在只有十度左右的夜晚到湖裡游泳,的確可以是一個畢生難忘的經歷。

參加跳舞比賽

接待家庭以外,David也很積極參加課外活動,如跳舞、籃球、畫畫等。有些是學校提供的,有些則是自己上網找的,像是跳舞。「我自己坐車到上課的地方問,一開始很尷尬,因為對方是一名俄羅斯人,以為我是拉脫維亞人,跟我說拉脫維亞語,後來翻譯了很久才能加入。」不過,正是因為這舞蹈課,David不僅學會了Hip Hop,認識到在當地最好的朋友,還有機會參加一些跳舞比賽。作為一個初學者,他更曾在一個較大規模的比賽中,勝過十二支其他隊伍,取得第八,讓他回港後決定繼續學。

第一次學跳舞、在國外參加比賽已經很特別,但David的新嘗試還不止於此。「我以前不會游泳、騎腳踏單、溜冰、滑雪,但在這一年全學會了。」他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,當時他的學校老師介紹他認識一名到當地工作的香港教授,他就主動去找對方聊天,還當上了小導遊,帶他遊覽拉脫維亞,相信也是一個難忘的經歷。

模擬股票市場

當然,交流期間最主要的活動自然還是上課。David說,他就讀的中學算是當地名校,全國排名在首三名以內,但上課時間比香港短很多,有時十一點才上學。不過,同學在課堂上十分積極,會主動發問。「他們很敢表達自己的想法,表達時亦都很自信。相比之下,亞洲人通常比較害羞。」潛移默化之下,David也變得更會表達自己,體驗過該校學生讀書之厲害,亦令他覺得自己「很渺小」,所以回港後更有動力去努力讀書。

「當地的經濟課有一個活動,由學生製作一項商品,然後在學校賣,我們那一組還很成功。還有一個活動,學生分成多支隊伍,玩一個模擬股票市場的遊戲,我們也取得很好的名次。」聽David形容學校的課堂活動,便可知道拉脫維亞的教育方式也是偏向多元化、重視互動及實踐的。經過這些活動,David對經濟科的興趣也提升不少,結果在當地拿了全班第一、第二,他回港後更立志選修商科。

外冷內熱的拉脫維亞人

僅僅一年的時間,既要與接待家庭相處,也要上課和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,David的交流生活也算相當豐富。不過比起在香港埋頭讀書,David說那一年還是讓他有更多空閒時間好好思考。「我以前只想著玩,這一年思考了很多事情,例如自己的價值觀、將來的路向、想讀的科目等。」

但這不是David唯一的改變,透過與比較慢熱的拉脫維亞人相處,他也學會了主動,溝通能力亦有所提升。「最初一兩個月,我像宅男一樣,不知道該怎麼說話,於是開始上網看教人溝通的英語影片,也順道學英文。」每位交流生都有不同方式去度過適應期,但不變的是,這個適應過程往往能帶來成長。像David一樣,他也在不斷學習和嘗試之間,開始喜歡說話,從而成為一個更外向和善於溝通的人。

按此回到「交流生故事」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