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ory-panel1-photo

我的外國孩子

Jerry和Susanna曾經接待一位意大利交流生Nicolo及一位丹麥交流生Torben。加上交流生,家中共有四兄弟姊妹,大家生活習慣不同,自然會有磨擦,但Jerry和Susanna把這些衝突當作是一個機會,讓孩子學會如何透過溝通自行解決問題。

有時候遇到交流生不聽話,Jerry和Susanna當然也會生氣,也會思考是否應該繼續下去。不過,看到他們拿出來的書信,我們就明白了他們為何會選擇繼續當接待家庭。Nicolo十分敢於表達感情,除了平常會常跟接待父母聊天、撒嬌,更會在一些特別的日子如生日買賀卡或是學寫中文信。Susanna記得在Nicolo離開之前,大家都很捨不得,有一次她喊了他意大利的名字,他就跟她說,媽咪,以後請繼續叫我的中文名字。上機之後,Nicolo傳訊息跟Jerry說,我把給你們的信藏在床底,回去一看,又是一封長長的感謝信。

時至今日,Nicolo仍然在他們家庭的Whatsapp群組中,他會跟Torben分享自己的經驗,也會跟Jerry一家分享自己追回學業的進度,甚至只是今天午餐吃了什麼。雖然只相處了短短一年,但對雙方而言,都已經把對方當成是真正的家人了。

story-panel3-photo

打破刻板印象

說到意大利人,你會聯想到什麼? 說到德國人,你又會想到什麼? 我們常說接待交流生是一個認識不同國家文化的好機會,但對曾經接待過意大利、德國和日本交流生的Rosa而言還不止於此,這些經驗更打破了她與她的家人對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。

Rosa一家分別接待過兩位意大利交流生。第一年接待的Anna比較像她印象中的意大利人,獨立外向,但時間及衛生觀念都與一般香港人的期望不一致,使與她同房的女兒Cherry覺得難以接受。不過,Rosa說,正因如此,Cherry在與Anna相處的過程中,漸漸代入了父母甚至接待家庭的角色,讓她更了解該如何做一個女兒以及一個交流生。第二年幫忙接待Martina,則打破了Rosa對意大利人的少許偏見。她驚訝地發現Martina是一個很有計劃、責任感及守時的人,讓她切身體會到每一個國家都有各種不同的人,因此不應該以國藉去判斷一個人。

在開始接待交流生之前,Cherry並不想去參與海外交流計劃,但這兩年經驗改變了她。在2016-17年,她決定前往德國交流。有趣的是,他們家在同一年也接待了一位德國交流生。到了今年,Rosa一家到德國旅行,與Cherry的接待家庭相聚,正在意大利的Martina亦特意到柏林加入他們! 相信對於他們所有人而言,那都是一趟相當難忘的旅程!

story-panel2-photo

交流生就像一面鏡子

李生、李太接待過兩位交流生,性格截然不同。來自西班牙的Valeria性格開朗外向,雖然直接的說話方式讓他們一開始不太習慣,但她喜歡與家人分享生活點滴,更要求大家必須一起吃飯、聊天,為整個家庭都帶來十分正面的影響。來自日本的Miki則一開始比較害羞內向,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感受,但在李生、李太花了不少耐心,與她聊了幾次後,她終於打開心房,到後期已然不想離開香港。目睹如此巨大的轉變,又使他們有不一樣的成功感。

除了令整個家庭的氣氛更熱鬧,李生、李太亦認為接待交流生就像一面鏡子。就像有時候看到交流生在玩手機、不理人,自己的女兒也會看不過去,此時他們就會跟女兒說:「其實你有時候也差不多是這樣。」

story-panel4-photo

從問題中學習

還記得接到法國交流生Esther資料的那一刻,Johnny和Halo相當興奮。一直到交流生抵港,跟他們真正住在同一屋簷下時,問題才漸漸浮現。突然多了一個姐姐,分薄了父母的注意力,還是一名外國人,對現在分別才十歲、八歲的兒子、女兒來說絕對是一個衝撃,他們也自然對這個新姐姐有些抗拒。久而久之,連Esther亦漸漸變得沉默了。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處理呢?

當兒子、女兒開始留意到Esther的改變,Halo就利用這個機會,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態度和行為。Halo也趁機跟Esther聊聊,讓她反思逃避是否能解決問題。這正是接待家庭體驗的珍貴之處,正如Halo所說:「這不僅僅是文化交流,其實也是家庭中每一位成員性格上的反思、突破和再成長的好機會! 家庭中加了新元素,必然會有不同的變化! 其微妙之處不可言喻,鼓勵你們成為下一個接待家庭!」

一起來看看Halo在Esther畢業典禮上的親身分享:

連續三年接待交流生